问题总结

删除列表重复元素

1
2
3
def deleteDuplicatedElementFromList3(listA):
#return list(set(listA))
return sorted(set(listA), key = listA.index)

python中拷贝一个对象

如果需要拷贝对象,需要使用标准库中的
copy模块

1
2
import copy
new_list = copy.copy(existing_list)

python单例模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coding=utf-8
print '----------------------方法1--------------------------'
#方法1,实现__new__方法
#并在将一个类的实例绑定到类变量_instance上,
#如果cls._instance为None说明该类还没有实例化过,实例化该类,并返回
#如果cls._instance不为None,直接返回cls._instance
class Singleton(object):
def __new__(cls, *args, **kw):
if not hasattr(cls, '_instance'):
orig = super(Singleton, cls)
cls._instance = orig.__new__(cls, *args, **kw)
return cls._instance

class MyClass(Singleton):
a = 1

one = MyClass()
two = MyClass()

two.a = 3
print one.a
#3
#one和two完全相同,可以用id(), ==, is检测
print id(one)
#29097904
print id(two)
#29097904
print one == two
#True
print one is two
#True

print '----------------------方法2--------------------------'
#方法2,共享属性;所谓单例就是所有引用(实例、对象)拥有相同的状态(属性)和行为(方法)
#同一个类的所有实例天然拥有相同的行为(方法),
#只需要保证同一个类的所有实例具有相同的状态(属性)即可
#所有实例共享属性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__dict__属性指向(引用)同一个字典(dict)
#可参看:http://code.activestate.com/recipes/66531/
class Borg(object):
_state = {}
def __new__(cls, *args, **kw):
ob = super(Borg, cls).__new__(cls, *args, **kw)
ob.__dict__ = cls._state
return ob

class MyClass2(Borg):
a = 1

one = MyClass2()
two = MyClass2()

#one和two是两个不同的对象,id, ==, is对比结果可看出
two.a = 3
print one.a
#3
print id(one)
#28873680
print id(two)
#28873712
print one == two
#False
print one is two
#False
#但是one和two具有相同的(同一个__dict__属性),见:
print id(one.__dict__)
#30104000
print id(two.__dict__)
#30104000

print '----------------------方法3--------------------------'
#方法3:本质上是方法1的升级(或者说高级)版
#使用__metaclass__(元类)的高级python用法
class Singleton2(type):
def __init__(cls, name, bases, dict):
super(Singleton2, cls).__init__(name, bases, dict)
cls._instance = None
def __call__(cls, *args, **kw):
if cls._instance is None:
cls._instance = super(Singleton2, cls).__call__(*args, **kw)
return cls._instance

class MyClass3(object):
__metaclass__ = Singleton2

one = MyClass3()
two = MyClass3()

two.a = 3
print one.a
#3
print id(one)
#31495472
print id(two)
#31495472
print one == two
#True
print one is two
#True

print '----------------------方法4--------------------------'
#方法4:也是方法1的升级(高级)版本,
#使用装饰器(decorator),
#这是一种更pythonic,更elegant的方法,
#单例类本身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单例的,因为他本身(自己的代码)并不是单例的
def singleton(cls, *args, **kw):
instances = {}
def _singleton():
if cls not in instances:
instances[cls] = cls(*args, **kw)
return instances[cls]
return _singleton

@singleton
class MyClass4(object):
a = 1
def __init__(self, x=0):
self.x = x

one = MyClass4()
two = MyClass4()

two.a = 3
print one.a
#3
print id(one)
#29660784
print id(two)
#29660784
print one == two
#True
print one is two
#True
one.x = 1
print one.x
#1
print two.x
#1

lambda函数

  • lambda存在意义就是对简单函数的简洁表示
1
2
3
4
5
6
1.g = lambda x:x+1
or
lambda x:x+1(1)
means
def g(x):
return x+1

python实现一个stack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class Stack(object):
# 初始化栈为空列表
def __init__(self):
self.items = []

# 判断栈是否为空,返回布尔值
def is_empty(self):
return self.items == []

# 返回栈顶元素
def peek(self):
return self.items[len(self.items) - 1]

# 返回栈的大小
def size(self):
return len(self.items)

# 把新的元素堆进栈里面(程序员喜欢把这个过程叫做压栈,入栈,进栈……)
def push(self, item):
self.items.append(item)

# 把栈顶元素丢出去(程序员喜欢把这个过程叫做出栈……)
def pop(self, item):
return self.items.pop()

if __name__ == __main__:
# 初始化一个栈对象
my_stack = Stack()
# 把'h'丢进栈里
my_stack.push('h')
# 把'a'丢进栈里
my_stack.push('a')
# 看一下栈的大小(有几个元素)
print my_stack.size()
# 打印栈顶元素
print my_stack.peek()
# 把栈顶元素丢出去,并打印出来
print my_stack.pop()
# 再看一下栈顶元素是谁
print my_stack.peek()
# 这个时候栈的大小是多少?
print my_stack.size()
# 再丢一个栈顶元素
print my_stack.pop()
# 看一下栈的大小
print my_stack.size
# 栈是不是空了?
print my_stack.is_empty()
# 哇~真好吃~
print 'Yummy~'

str对象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1. 首字母大写

capitalize()

s.capitalize()
  返回s的一份拷贝,并不改变s。如果 s 的首字符是一个字母,则拷贝的首字母将其改成大写,其余所有字母转成小写。

例如:

>>> 'this is a test string.'.capitalize()
'This is a test string.'
>>> '_this is a test string.'.capitalize()# 开头不是字母,不变
'_this is a test string.'
>>> 'this is A test string.'.capitalize()# 除开头外的其他位置上的字母全转成小写
'This is a test string.'
  

2. 对齐方式

1)左右对齐  ljust()、rjust()

s.ljust(width[, fillchar])
s.rjust(width[, fillchar])
  返回一个长度为 max(len(s), width) 的字符串,如果 width > len(s),则左/右对齐,并在另一端填充 fillchar

例如:

>>> '1234'.rjust(8, '#')
'####1234'
>>> '1234'.ljust(8, '#')
'1234####'
>>> '1234'.ljust(2, '#')
'1234'
2)居中  center()

s.center(n, fillchar=' ')
  返回一个新的字符串,新字符串的长度为 max(len(s), n),当 n > len(s)时,使用参数 fillchar (默认为空格)填充新字符串中其余的位置,并将 s 置于新字符串的中部。

例如:

>>> 'test'.center(3)
'test'
>>> 'test'.center(5)
' test'
>>> 'test'.center(6, '#')
'#test#'
>>> 'test'.center(7, '~')
'~~test~'
  可见当左右无法均衡填充时,优先填充左侧。



3. 计数

count()

s.count(sub, start=0, end=sys.maxint)
  统计 s[start:end] 中,子串 sub 出现的次数。

http请求头,常见的响应状态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HTTP由两部分组成:请求和响应。当你在Web浏览器中输入一个URL时,浏览器将根据你的要求创建并发送请求,该请求包含所输入的URL以及一些与浏览器本身相关的信息。当服务器收到这个请求时将返回一个响应,该响应包括与该请求相关的信息以及位于指定URL(如果有的话)的数据。直到浏览器解析该响应并显示出网页(或其他资源)为止。
HTTP请求
HTTP请求的格式如下所示:
<request-line>
<headers>
<blank line>
[<request-body>]
在HTTP请求中,第一行必须是一个请求行(request line),用来说明请求类型、要访问的资源以及使用的HTTP版本。紧接着是一个首部(header)小节,用来说明服务器要使用的附加信息。在首部之后是一个空行,再此之后可以添加任意的其他数据[称之为主体(body)]。
在HTTP中,定义了多种请求类型,通常我们关心的只有GET请求和POST请求。只要在Web浏览器上输入一个URL,浏览器就将基于该URL向服务器发送一个GET请求,以告诉服务器获取并返回什么资源。对于www.baidu.com的GET请求如下所示:
GET / HTTP/1.1
Host: www.baidu.com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en-US; rv:1.7.6)
Gecko/20050225 Firefox/1.0.1
Connection: Keep-Alive
请求行的第一部分说明了该请求是GET请求。该行的第二部分是一个斜杠(/),用来说明请求的是该域名的根目录。该行的最后一部分说明使用的是HTTP 1.1版本(另一个可选项是1.0)。那么请求发到哪里去呢?这就是第二行的内容。
2行是请求的第一个首部,HOST。首部HOST将指出请求的目的地。结合HOST和上一行中的斜杠(/),可以通知服务器请求的是www.baidu.com/(HTTP 1.1才需要使用首部HOST,而原来的1.0版本则不需要使用)。第三行中包含的是首部User-Agent,服务器端和客户端脚本都能够访问它,它是浏览器类型检测逻辑的重要基础。该信息由你使用的浏览器来定义(在本例中是Firefox 1.0.1),并且在每个请求中将自动发送。最后一行是首部Connection,通常将浏览器操作设置为Keep-Alive(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值)。注意,在最后一个首部之后有一个空行。即使不存在请求主体,这个空行也是必需的。
要发送GET请求的参数,则必须将这些额外的信息附在URL本身的后面。其格式类似于:
URL ? name1=value1&name2=value2&..&nameN=valueN
该信息称之为查询字符串(query string),它将会复制在HTTP请求的请求行中,如下所示:
GET /books/?name=Professional%20Ajax HTTP/1.1
Host: www.baidu.com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en-US; rv:1.7.6)
Gecko/20050225 Firefox/1.0.1
Connection: Keep-Alive
注意,为了将文本“Professional Ajax”作为URL的参数,需要编码处理其内容,将空格替换成%20,这称为URL编码(URL encoding),常用于HTTP的许多地方(JavaScript提供了内建的函数来处理URL编码和解码)。“名称—值”(name—value)对用 & 隔开。绝大部分的服务器端技术能够自动对请求主体进行解码,并为这些值的访问提供一些逻辑方式。当然,如何使用这些数据还是由服务器决定的。
另一方面,POST请求在请求主体中为服务器提供了一些附加的信息。通常,当填写一个在线表单并提交它时,这些填入的数据将以POST请求的方式发送给服务器。
以下就是一个典型的POST请求:
POST / HTTP/1.1
Host: www.baidu.com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en-US; rv:1.7.6)
Gecko/20050225 Firefox/1.0.1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Content-Length: 40
Connection: Keep-Alive
name=Professional%20Ajax&publisher=Wiley
从上面可以发现, POST请求和GET请求之间有一些区别。首先,请求行开始处的GET改为了POST,以表示不同的请求类型。你会发现首部Host和User-Agent仍然存在,在后面有两个新行。其中首部Content-Type说明了请求主体的内容是如何编码的。浏览器始终以application/ x-www-form- urlencoded的格式编码来传送数据,这是针对简单URL编码的MIME类型。首部Content-Length说明了请求主体的字节数。在首部Connection后是一个空行,再后面就是请求主体。与大多数浏览器的POST请求一样,这是以简单的“名称—值”对的形式给出的,其中name是Professional Ajax,publisher是Wiley。你可以以同样的格式来组织URL的查询字符串参数。
下面是一些最常见的请求头:
Accept:浏览器可接受的MIME类型。
Accept - Charset:浏览器可接受的字符集。
Accept - Encoding:浏览器能够进行解码的数据编码方式,比如gzip。Servlet能够向支持gzip的浏览器返回经gzip编码的HTML页面。许多情形下这可以减少510倍的下载时间。
Accept - Language:浏览器所希望的语言种类,当服务器能够提供一种以上的语言版本时要用到。
Authorization:授权信息,通常出现在对服务器发送的WWW - Authenticate头的应答中。
Connection:表示是否需要持久连接。如果Servlet看到这里的值为“Keep - Alive”,或者看到请求使用的是HTTP 1.1(HTTP 1.1默认进行持久连接),它就可以利用持久连接的优点,当页面包含多个元素时(例如Applet,图片),显著地减少下载所需要的时间。要实现这一点,Servlet需要在应答中发送一个Content - Length头,最简单的实现方法是:先把内容写入ByteArrayOutputStream,然后在正式写出内容之前计算它的大小。
Content - Length:表示请求消息正文的长度。
Cookie:这是最重要的请求头信息之一,参见后面《Cookie处理》一章中的讨论。
From:请求发送者的email地址,由一些特殊的Web客户程序使用,浏览器不会用到它。
Host:初始URL中的主机和端口。
If - Modified - Since:只有当所请求的内容在指定的日期之后又经过修改才返回它,否则返回304“Not Modified”应答。
Pragma:指定“no - cache”值表示服务器必须返回一个刷新后的文档,即使它是代理服务器而且已经有了页面的本地拷贝。
Referer:包含一个URL,用户从该URL代表的页面出发访问当前请求的页面。
User - Agent:浏览器类型,如果Servlet返回的内容与浏览器类型有关则该值非常有用。
UA - Pixels,UA - Color,UA - OS,UA - CPU:由某些版本的IE浏览器所发送的非标准的请求头,表示屏幕大小、颜色深度、操作系统和CPU类型。

HTTP响应
如下所示,HTTP响应的格式与请求的格式十分类似:
<status-line>
<headers>
<blank line>
[<response-body>]
正如你所见,在响应中唯一真正的区别在于第一行中用状态信息代替了请求信息。状态行(status line)通过提供一个状态码来说明所请求的资源情况。以下就是一个HTTP响应的例子:
HTTP/1.1 200 OK
Date: Sat, 31 Dec 2005 23:59:59 GMT
Content-Type: text/html;charset=ISO-8859-1
Content-Length: 122
<html>
<head>
<title>Wrox Homepage</title>
</head>
<body>
<!-- body goes here -->
</body>
</html>
在本例中,状态行给出的HTTP状态代码是200,以及消息OK。状态行始终包含的是状态码和相应的简短消息,以避免混乱。最常用的状态码有:
200 (OK): 找到了该资源,并且一切正常。
304 (NOT MODIFIED): 该资源在上次请求之后没有任何修改。这通常用于浏览器的缓存机制。
401 (UNAUTHORIZED): 客户端无权访问该资源。这通常会使得浏览器要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以登录到服务器。
403 (FORBIDDEN): 客户端未能获得授权。这通常是在401之后输入了不正确的用户名或密码。
404 (NOT FOUND): 在指定的位置不存在所申请的资源。

js window.onload 和 jq ready 函数有何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执行时间 

window.onload必须等到页面内包括图片的所有元素加载完毕后才能执行。
$(document).ready()是DOM结构绘制完毕后就执行,不必等到加载完毕。

2.编写个数不同

window.onload不能同时编写多个,如果有多个window.onload方法,只会执行一个
$(document).ready()可以同时编写多个,并且都可以得到执行

3.简化写法

window.onload没有简化写法
$(document).ready(function(){})可以简写成$(function(){});

jq 选中所有段落内部的div标签

1
2
3
4
5
6
子元素选择器(>),例如 $("div>img") 获取div下的img子元素;
遍历函数children(),例如 $("div").children("img") 同样是获取div下的img子元素。
如果想要获取DIV下的不仅是子元素,而且还包括其他后代元素(孙辈、曾孙辈元素...),那么,相应的两种方法是:

后代元素选择器(空格),例如 $("div img") 获取div下的所有级别的img后代元素;
遍历函数find(),例如 $("div").find("img") 获取div下的所有级别的ing后代子元素。

jq 的选择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jQuery 的选择器可谓之强大无比,这里简单地总结一下常用的元素查找方法 

$("#myELement") 选择id值等于myElement的元素,id值不能重复在文档中只能有一个id值是myElement所以得到的是唯一的元素
$("div") 选择所有的div标签元素,返回div元素数组
$(".myClass") 选择使用myClass类的css的所有元素
$("*") 选择文档中的所有的元素,可以运用多种的选择方式进行联合选择:例如$("#myELement,div,.myclass")

层叠选择器:
$("form input") 选择所有的form元素中的input元素
$("#main > *") 选择id值为main的所有的子元素
$("label + input") 选择所有的label元素的下一个input元素节点,经测试选择器返回的是label标签后面直接跟一个input标签的所有input标签元素
$("#prev ~ div") 同胞选择器,该选择器返回的为id为prev的标签元素的所有的属于同一个父元素的div标签

基本过滤选择器:
$("tr:first") 选择所有tr元素的第一个
$("tr:last") 选择所有tr元素的最后一个
$("input:not(:checked) + span")

过滤掉:checked的选择器的所有的input元素

$("tr:even") 选择所有的tr元素的第0,2,4... ...个元素(注意:因为所选择的多个元素时为数组,所以序号是从0开始)

$("tr:odd") 选择所有的tr元素的第1,3,5... ...个元素
$("td:eq(2)") 选择所有的td元素中序号为2的那个td元素
$("td:gt(4)") 选择td元素中序号大于4的所有td元素
$("td:ll(4)") 选择td元素中序号小于4的所有的td元素
$(":header")
$("div:animated")
内容过滤选择器:

$("div:contains('John')") 选择所有div中含有John文本的元素
$("td:empty") 选择所有的为空(也不包括文本节点)的td元素的数组
$("div:has(p)") 选择所有含有p标签的div元素
$("td:parent") 选择所有的以td为父节点的元素数组
可视化过滤选择器:

$("div:hidden") 选择所有的被hidden的div元素
$("div:visible") 选择所有的可视化的div元素
属性过滤选择器:

$("div[id]") 选择所有含有id属性的div元素
$("input[name='newsletter']") 选择所有的name属性等于'newsletter'的input元素

$("input[name!='newsletter']") 选择所有的name属性不等于'newsletter'的input元素

$("input[name^='news']") 选择所有的name属性以'news'开头的input元素
$("input[name$='news']") 选择所有的name属性以'news'结尾的input元素
$("input[name*='man']") 选择所有的name属性包含'news'的input元素

$("input[id][name$='man']") 可以使用多个属性进行联合选择,该选择器是得到所有的含有id属性并且那么属性以man结尾的元素

子元素过滤选择器:

$("ul li:nth-child(2)"),$("ul li:nth-child(odd)"),$("ul li:nth-child(3n + 1)")

$("div span:first-child") 返回所有的div元素的第一个子节点的数组
$("div span:last-child") 返回所有的div元素的最后一个节点的数组
$("div button:only-child") 返回所有的div中只有唯一一个子节点的所有子节点的数组

表单元素选择器:

$(":input") 选择所有的表单输入元素,包括input, textarea, select 和 button

$(":text") 选择所有的text input元素
$(":password") 选择所有的password input元素
$(":radio") 选择所有的radio input元素
$(":checkbox") 选择所有的checkbox input元素
$(":submit") 选择所有的submit input元素
$(":image") 选择所有的image input元素
$(":reset") 选择所有的reset input元素
$(":button") 选择所有的button input元素
$(":file") 选择所有的file input元素
$(":hidden") 选择所有类型为hidden的input元素或表单的隐藏域

表单元素过滤选择器:

$(":enabled") 选择所有的可操作的表单元素
$(":disabled") 选择所有的不可操作的表单元素
$(":checked") 选择所有的被checked的表单元素
$("select option:selected") 选择所有的select 的子元素中被selected的元素



选取一个 name 为”S_03_22″的input text框的上一个td的text值
$(”input[@ name =S_03_22]“).parent().prev().text()

名字以”S_”开始,并且不是以”_R”结尾的
$(”input[@ name ^='S_']“).not(”[@ name $='_R']“)

一个名为 radio_01的radio所选的值
$(”input[@ name =radio_01][@checked]“).val();

本文地址:https://tonysteven.github.io/2017/11/27/resumeexec/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坚持原创技术分享,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